历史
先史时代
发现了 110余基支石墓和 60余基石柱。其中, 龙门面上金谷里有1基北方式支石墓 。
三国时代
位于新罗最北端的我郡, 新罗第 19代讷祗王(417~458)时, 以‘水酒村’这个名称记载在 (三国史记)中。新罗第 22代智证王 6年(505)成为 ‘水酒郡’。统一新罗第 35代景德王 16年(757), 合并永安(丰山)、安仁(东路、山北一部)、嘉猷(山阳)、恩情(上里、下里)等 4个县称为醴泉郡。
高丽时代
太祖 18年(936)改称为甫州, 成宗 2年(983)开始有了襄阳这别称, 成宗 14年(995)又有了清河这个别称。
显宗 9年(1018)全国两界为 1京 5都时, 甫州属于安东领地史部, 这时龙州郡更名为龙宫郡, 属于尚州牧, 甘泉县移属于安东领地史部。
明宗 2年(1172), 皇帝把太子(后来的 22代康宗)的太室布置在龙门寺附近, 甫州改称为岐阳, 设了县令, 龙宫郡设置了监务。
神宗 7年(1204) 岐阳县再次更名为甫州, 升格了官员的官级。
元宗 15年(1274) 林支汉将军讨平叛贼崔思一党的战功, 商州牧管辖的多仁县成为醴泉郡的所属县, 一直维持到光武 10年(1906)。
朝鲜时代
太宗 13年(1413)称为普天郡, 太宗 16年(1416)恢复了醴泉郡这原来的名称。 高宗 31年(1894) 施行 8道制时, 成为庆尚道醴泉郡, 高宗 33年(1896) 施行 13道时, 成为庆尚北道醴泉郡。
光武 10年(1906) 化妆面和冬老所面属于闻庆郡, 县内面、县东面、县西面、县南面(以上, 以前的多仁县)属于比安郡, 安东部管辖的甘川面编入醴泉郡。
近代/现代
- 1914年, 随着府、郡、县的废除合并, 合并龙宫郡成为 10面。 但, 比安郡的县西面编入了醴泉郡丰阳面的一部分。
- 1923年, 从荣州郡编入上里面、下里面成为 12面。
- 1937年 7月 1日, 醴泉面升级为醴泉邑, 成为 1邑 11面。
- 1973年 7月 1日, 开浦面上洞编入到醴泉邑。(总统令第 6542号)
- 1983年 2月 15日, 普门面的马村洞编入甘泉面、普门面的古坪洞编入醴泉邑。 (总统令第 11027号)
- 1987年 1月 1日, 龙门面的杜仁洞改称为杜川洞。
- 1988年 5月 24日, 行政区域名称洞改称为里。
- 1989年 1月 1日, 甘泉面的美石 3里的一部分(13住户 36名)移属到荣丰郡长寿面巢龙里。 (总统令第 12557号)
- 1990年 1月 1日, 醴泉邑的大心 1里分为大心 1里及大心 3里, 就此本郡成为 1邑、11面、173法定里、 264行政里。 (郡条例第 1251号)
- 1999年 4月 10日, 柳川面的莲川里分为莲川 1里和莲川 2里, 就此本郡设置了 1邑、11面、173法定里、265行政里到至今。(郡条例第 1563号)
- 2000年 10月 1日, 虎鸣面月浦里的一部分编入到醴泉邑的清福里。(郡条例第 1629号)
- 2007年 3月 2日, 醴泉邑的上里改称为上洞里。(郡条例第 1844号)